华阳古镇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网站首页>华阳古镇

华阳古镇

《遇见古镇作文》征文选登

西安到华阳古镇多少公里2024-04-21华阳古镇古镇镇区美定
遇见古镇作文,古镇镇区美定,柳街古镇,“月亮婆婆,点灯敲锣。敲双吃双,赶到雅庄。雅庄偷菜,赶到水碓。水碓偷麦面,赶到永康县……”这是永康民间流传的古童谣,在多少人的童年记忆中耳熟能详。童谣中出现的k22

《遇见古镇作文》征文选登

   “月亮婆婆,点灯敲锣。敲双吃双,赶到雅庄。雅庄偷菜,赶到水碓。水碓偷麦面,赶到永康县……”

   这是永康民间流传的古童谣,在多少人的童年记忆中耳熟能详。童谣中出现的k22个村庄,就是我美丽的家乡-k22雅庄,她地处永康地理位置的中心,人杰地灵,物宝天华。

   看过鲁迅的《遇见古镇作文》的人,对江南一带的戏剧肯定会有印象。在我们这一带,一般的乡村里,都会在一年中,选择一个节日,请一个戏班子,热闹一下。雅庄人一般叫这个为做戏,不叫唱戏。

   我们这一带唱的戏,基本以婺剧和越剧为主。永康话里“婺”和“武”不分,小时候不懂事,小伙伴们一听到请的是“婺剧团”就兴高采烈,以为请的是“武剧团”。男孩子们就喜欢打打闹闹,认为“武”的总比“越剧”唱腔来得精彩。

   在开始做戏的前一些时间,乡人就要向亲戚朋友发出邀请:“什么什么日子,我们村做戏,到我家看戏啊!”声音很是自豪响亮。回家还要认真想一下,亲戚朋友是不是都叫过了。路上遇到了人,也会说:“什么什么日子是三月三,我们雅庄村做戏,到我家看戏啊!”末了,还要加一句:一定要来啊!

   我们村里,每年旧历三月三肯定要做戏。这个规矩,自我记事以来,从没有更改过。

   三月三,对我们村子来说,是非同寻常的。三月三,古称上巳节,是一个纪念轩辕黄帝的节日。李姓乃轩辕黄帝之后,陇西皇族后裔李氏自宋景祥公迁居雅庄以来,年年用做戏等方式来纪念黄帝,祈求风调雨顺,平平安安之意,再后来就发展为“平安戏”,成为我们村出嫁女儿回娘家的节日。

   我们村里另有说法,“三月三”是由李氏某房曾为御史的太公,招待贵为总兵的女婿回雅庄探亲,因随从和客人众多,合族大宴宾客而形成的一个节日。

   小时候,在那个很偏僻的村子里,没有业余活动,没有娱乐活动。就特别期盼着两件事,一是电影,二是做戏。电影时不时会有。有时,一个月一次;有时,一个月几次。

   做戏的机会就比较少。三月三是肯定要做戏的。偶尔的年份,村里也会再加场下半年的戏。有钱的人家也会出资做个戏。做戏,就是请一个戏班子,如越剧团、婺剧团,唱个三天四夜。一般一天里,分为下午场、晚上场两场。做戏的时候,戏台子,小商小贩,锣鼓声,一片热闹与喧哗。

   遇到好的戏班子,上下三村的人家都会赶过来看戏。家里有老人的,会老远地去接过来,早早在戏场前放了凳子,占了有利位置。到了散场的时候,又接了回家吃饭。路上碰到外地熟人,也会热情地邀请:“到我家吃饭吧,到我家吃饭吧!”

   唱个戏嘛,一般是三天四夜,记忆中最长的是连做七八天戏的。三月初三晚上是最重要的日子。家里人,不光是外面的女儿回来了,在外工作都回了,亲戚朋友都来了,热热闹闹的。中国人嘛,民以食为天。首先当然是吃啦。

   大家本来是奔着看戏这个主题的,最后看戏倒是其次了。所以很大一部分的客人,虽然三月三到雅庄吃饭吃了好几年,但连戏台子都没见到过。

   在我们小时候的印象里,做戏是放在大厅,大厅被白蚁虫蛀之后,就在后山的两个老樟树间搭了戏台,这个戏台一做也是几十年。现在的戏台,则是临时搭建了,没有了以前大厅的精致与大气。三月三做戏的时候,戏台两旁都会写副对联。印象最深的,还是那副老对联:“美景欣逢三月三,良辰不让九月九。”

   小时候,随着家里的老人,不管看得懂看不懂都会看。这也是我们小时候贫瘠生活里的精神食粮。听到《遇见古镇作文》《遇见古镇作文》等曲目响起,不会唱的也会哼几句。

   正月十三,是雅庄灯节的日子。在外工作后,很长时间没有回老家看过龙灯。雅庄的龙灯,说实在的,近不如派溪吕的气派,远不如童宅、象珠出名,但不管怎样,这是我们家乡的一项重要习俗。

   灯节,算是一个隆重的节日了。小时候,会拿着一个“火炮头”,再弄些蜡烛油在上面,然后点燃,跟在龙灯的旁边,龙灯到哪跟到哪。那年头,龙灯还要去附近的八口塘、莲塘、陈路塘等村,一圈下来,基本要后半夜了。

   龙头是极其华丽而尊贵的。中间是条纸糊的龙,两排是一盏盏精美的小灯。龙的顶上还有仙鹤,龙口里还有几盏红色的小灯。夜色上来,点上灯的时候,龙头就更加富丽堂皇了。

   龙头一般在下午的时候“出会”,在重要的街道上“亮相”,沿途再讨“利市”。到了吃晚饭的时候,龙头就在村里最重要的地方-k22大厅,等着“桥桥”的“板灯”过来接上,最后接上的就是龙尾。

   大厅是很小的,只是一个小小的广场,前面还有口池塘。龙头,在龙珠的指引下,会做出“急转头”“调头”等动作,龙头和龙尾也会斗智斗勇地做些精彩的游戏。最精彩的,要数“龙翻身”。一条龙由一百多“桥”灯所组成,龙尾把龙头一圈圈地围在中间,龙头需要调用很大的力量才能“突围而出”。当突围的刹那,鞭炮四起,鼓声阵阵,板灯在飞快地转动,极为好看。

   龙灯是很“金贵”的,也有很多的讲究。如龙灯在休息的时候,板灯放在地上,你是不能迈腿从上面跨过去的,只能从下面钻过去。老人说,从龙灯特别是龙头下钻过去,那是会带来好运的。

   老家的龙灯,有老家的光景,岁岁人不同,龙灯却依旧,越上年纪越觉得有味道。

   乡人是需要点自豪和骄傲的。我们雅庄人确有这个本钱。雅庄有两棵古樟,有每年的“三月三”,还有最为重要的一个人物-k22李文华。

   雅庄地处永康中心地带,距永康县城九公里,是当年浙东路南革命老区重要的根据地,是浙中有名的革命老区。雅庄村人民在抗日战争期间对中国就有一定的认识,具备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基础。19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,当时雅庄村已有6名,金华地区临时工委应飞书记,在义西根据地遭受破坏之后,转移到永康雅庄村。19年,雅庄已经有11名,由上级批准成立了雅庄党支部,从此雅庄村人民就以党支部为核心,开展了革命活动,把雅庄村的进步青年农民组织起来,成立了农民协会、民众夜校、罗汉会等,参加人员达400多人。雅庄村以其重要的地理位置,在解放战争年代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
   19年,马青同志来永康指导工作,两次住在雅庄近两个月,并在这里召开过多次重要会议,作出了对武装斗争有着重大影响的决策,指导浙东各地的革命工作。雅庄人民的革命斗争,从建立党支部的19年算起,就有李文华等5位烈士英勇牺牲。现今,雅庄村留有李文华烈士纪念馆和烈士陵园可以供参观及凭吊。

   李文华,19年加入中国,生前投身于抗日救国战争和解放战争,历任地下党交通员、武工队队长、县工委委员、浙东人民第六支队第七大队大队长,组织、发展、领导了永武义金及周边地区的革命武装。19年10月16日拂晓,他为掩护战友与乡亲安全撤离,为保护群众民房而与敌人进行英勇搏斗,流尽最后一滴血,壮烈牺牲。与李文华一起牺牲的还有雅庄村的李其高烈士。李文华的事迹在永康家喻户晓,是飘扬在永康人民心中的一面战旗。

   李玉成,土生土长的雅庄人。四岁失明,身残志坚的他自学自编自唱鼓词。作为一名有血性的中国人,失去光明的李玉成无法扛起农具与乡亲一起亲手伏击日寇,但他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抗战,那就是编唱激励抗战和宣扬抗战英雄的鼓词。民国初还流传有“吕思韶讲话劈竹杠,吕集衅假不响,卢振北会记账,李玉成公然会讲讲,还要做做后台老板。”

   抗日战争期间,被喻为“永康鼓词k22人”的李玉成参加永康名流吕公望先生牵头发起的“永康鼓词抗日新闻演唱比赛”。随着一阵火炮鼓闹台场,身着长衫的李玉成端坐在板凳上,右手执一鼓箸,手腕将盆鼓竖放在右膝上,左手执竹节板,清嗓开唱。他以抑扬顿挫、悲壮激昂的唱腔,将发生在神州大地上的抗日新闻用自编的鼓词宣唱。李玉成众望所归获得此次比赛的魁首。当时的《遇见古镇作文》《遇见古镇作文》和《遇见古镇作文》对他进行了广泛宣传,同时也永远地载入永康的抗日史册。

   战争年代已经过去,和平年代里革命老区的精神,以另一种形式在延续。这一精神,与时俱进,成为了新时代的“雅庄红”。

   每次回雅庄,我都会在村里走走,到田里看看。与其说看变化,不如说是寻找旧时的痕迹。从村西走到村东,从村南走过村北。经过的中心,就是大厅。

   村里这么多地方,我最感伤的就是大厅。别的地方说祠堂,我们雅庄说大厅。大厅是我们雅庄精神文化的圣地,是雅庄历史与文化的发源地,是原住民举行祭祀及村重要活动的场所。它始建于明清期间,具体年月不考。后因白蚁虫蛀及自然灾害等,造成主要建筑损毁或倒塌。

   雅庄也有很多祠堂,但最有名的还是大厅。在我们小时候,对大厅的感觉就是庞大巍峨。中间有高大的楼阁,两侧是数不清的房子,沿着中轴线,就是我们雅庄香火楼等重要建筑。

   大厅的地位和当年造大厅的太公太婆勤俭节约、做人忠厚、热心族人的教育等分不开。

   后来,出外求学和工作,每次回来,总要到大厅看看。现在的大厅,已经不再是当时的大厅。门楼倒了,四周的房子破败,一片荒芜,只留下几个柱墩空留人凭吊记忆。

   近来,听闻雅庄村三委、妇联十分重视乡村文化建设,纷纷带头捐款,各方集资,重新规划3000多平方米的雅庄大厅,重塑当年雕栏画栋之风,推动非遗、旅游、娱乐等文化产业,提升村民生活,形成高雅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公共文化思路,让大厅成为真正的雅庄精神文化地标。我相信,雅庄定会重现大厅之大,大厅之雅,大厅之雄伟风姿。